时间: 2025-04-25 22:5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0:01
[刿心怵目]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刿心”和“怵目”两个词组成。其中,“刿心”意指刺痛心灵,“怵目”意指使眼睛感到恐惧或震惊。整个成语形容事物极其残酷或悲惨,以至于触动人的心灵,令人感到恐惧和震惊。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战争、灾难、悲剧等极端悲惨的场景。在口语中,也可能用来形容某些令人震惊或难以接受的。在专业领域,如新闻报道、历史研究中,也可能使用该成语来强调的严重性和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该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描述极端悲惨场景时,仍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文化中,该成语常用于强调道德和情感上的震撼,特别是在描述历史悲剧或社会不公时。它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关注,以及对悲惨的深刻反思。
该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痛苦、恐惧和悲伤。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不公和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该成语可能用于描述个人经历中的某些极端悲惨,或者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强调的严重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刿心怵目的战场,
鲜血染红了大地,
灵魂在哭泣,
希望在消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或灾难的画面,充满痛苦和绝望的表情,以及破碎的景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伤或沉重的旋律,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heart-wrenching and eye-catching”(令人心碎和引人注目)。
[刿心怵目] 是一个强有力的成语,用于描述极端悲惨的场景。它在文学、新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深刻地传达情感和道德上的震撼。了解和掌握该成语,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背景都具有重要意义。
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述两年来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刿心怵目。
1.
【刿】
(形声。从刀,岁声。本义:刺伤,划伤)。
割开,切口。
【引证】
《老子》-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怵】
(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怵,恐也。 、 《广雅》-怵,惧也。 、 《庄子·应帝王》-劳形怵心者也。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孟子·公孙丑上》-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组词】
怵栗、 怵悸、 怵怵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