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9:30
棺材:棺材是一种用于盛放死者遗体的容器,通常由木材制成,有时也使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它是**传统葬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护和装饰遗体,以便进行最后的安葬或火化。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棺材常常被用作象征死亡、结束或转变的符号。例如,在鲁迅的《药》中,棺材象征着社会的冷漠和个人的悲剧。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棺材”可能被用作比喻,形容某物陈旧或即将结束。例如,“这台老电视就像个棺材,该换了。”
专业领域:在殡葬行业,棺材是一个专业术语,涉及到材料选择、设计、制作和销售等方面。
同义词:灵柩、棺木、棺椁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生命”、“新生”等词汇形成对比。
词源:棺材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在古代,棺材的制作和使用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棺材的材料和设计有所变化,但其在葬礼中的核心地位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棺材与死亡和丧葬仪式紧密相关,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在一些地区,棺材的制作和选择被视为家庭的重要事务。
情感反应:提到棺材,人们往往会感到悲伤、沉重或敬畏。
联想:棺材常常与葬礼、墓地、哀悼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唤起对生命终结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棺材可能与亲人的离世相关,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承载着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在诗歌中,棺材可以被用作隐喻,表达对生命短暂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感慨:
棺材静卧,岁月无声, 生命如梦,终将归尘。
视觉联想:棺材的图像可能让人联想到黑色、木质纹理和庄重的仪式。
听觉联想:在葬礼上,棺材被抬动时可能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和哀伤的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棺材的形式和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棺材可能更加简洁,而在一些非洲文化中,棺材可能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装饰。
棺材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对死亡的认知,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命终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棺材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死亡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1.
【棺】
(形声。从木,官声。本义:棺材,装殓尸体的器具) 同本义。亦称:棺木,棺函,棺柩,棺衬。
【引证】
《说文》-棺,榇也,所以掩尸。孝经郑注:“周尸为棺。” 、 《白虎通》-棺之为言完,所以藏尸令完全也。 、 《古文考》-阳作木棺,有虞氏用瓦棺。
【组词】
棺材本、 棺材座子、 棺尸、 棺衾
2.
【材】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材,木梃也。 、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 、 《国语·晋语》。注:“横木也。”-驾而乘材。 、 《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无所取材。 、 《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组词】
木材;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