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5:4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5:46:45
“争似”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接近于“怎么能比得上”或“如何能像”。它表达了一种比较和对比的意味,通常用于强调某事物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另一事物或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争似”常用于诗词中,用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或对现实的无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文学讨论或深层次的哲学对话中,仍可能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分析文本中的比较手法。
“争似”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仍保留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效果。
在传统文化中,“争似”常用于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或对人工美的批评。它反映了人对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使用“争似”时,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沉的比较和反思,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这个词汇在表达时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哲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古诗词时遇到“争似”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现实的感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争似”:
月光下的湖面,争似银河洒落人间,
静谧中藏着无尽的神秘与温柔。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洒在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仿佛银河倒映其中。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争似”这个词汇,它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听觉上的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w can it compare to”或“cannot compare to”,用于表达相似的比较和对比意味。
“争似”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哲思的词汇,它在表达比较和对比时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2.
【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似,象也。 、 《墨子经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 、 《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见似目瞿。 、 《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寡人虽无似也。 、 《广雅》-似,类也。 、 《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 、 《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 《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组词】
似起、 似像、 似有若无、 似许、 似漆如胶、 似类、 似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