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7:01
朗朗上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诗文、语言等流畅易读,容易记住,读起来声音响亮,节奏感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诗歌、歌曲或某些表达方式非常易于传唱和记忆。
“朗朗上口”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与汉语中的音韵和节奏感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也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交流中。
在文化中,诗歌和歌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朗朗上口”这个成语在评价这些艺术形式时尤为常见。它反映了人对于语言美和音乐美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愉悦的情感反应,因为它通常与美好的记忆和愉快的体验相关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易于传唱的歌曲和诗句,给人以轻松和愉快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朗朗上口”来形容那些易于记忆的广告词或流行歌曲,这些内容往往因为其韵律和节奏的吸引力而深入人心。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能会特意追求“朗朗上口”的效果,通过押韵和节奏的安排,使诗句更加易于传唱和记忆。
想象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歌词朗朗上口,伴随着轻快的节奏,这种联想可以激发人们对音乐和语言美的欣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tchy”或“memorable”,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那些易于记住和传唱的内容。
“朗朗上口”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描述了语言和音乐的美,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易于传播和记忆的内容的喜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造具有韵律美的文本。
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这篇文章读起来~
1.
【朗】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朗,明也。 、 《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 、 《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 、 《淮南子·原道》-新而不朗。 、 嵇康《琴赋》-朗月垂光。 、 陶潜《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
【组词】
朗白、 朗朗、 朗鉴、 朗亮、 朗明、 朗净、 朗烈、 朗朗烈烈
2.
【朗】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朗,明也。 、 《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 、 《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 、 《淮南子·原道》-新而不朗。 、 嵇康《琴赋》-朗月垂光。 、 陶潜《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
【组词】
朗白、 朗朗、 朗鉴、 朗亮、 朗明、 朗净、 朗烈、 朗朗烈烈
3.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4.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