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2:0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2:05:50
“偷袭”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对方不备或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起攻击。基本含义涉及秘密、突然和出其不意的行为,通常用于军事、体育竞赛或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情境。
“偷袭”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偷”意味着秘密或隐蔽,“袭”则指攻击或袭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上更加广泛和灵活。
在许多文化中,“偷袭”通常与负面或不公平的行为相关联,因为它涉及利用对方的无防备状态。然而,在某些战略和战术讨论中,偷袭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战术手段。
“偷袭”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突然和意外的**。在个人层面,它可能引发对安全和信任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之间的“偷袭”,比如在生日时突然出现,给大家带来惊喜。这种积极的偷袭体验改变了我们对这个词的负面联想。
在诗歌中,可以将“偷袭”用于比喻,如“爱情如夜间的偷袭,悄无声息地占领了我的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夜晚的战场,士兵们在黑暗中悄悄移动,准备偷袭。音乐上,紧张的背景音乐可以增强这种偷袭场景的氛围。
在英语中,“surprise attack”或“ambush”可以对应“偷袭”,虽然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突然和出其不意的攻击。
“偷袭”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涉及军事和战术,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化表达中。通过深入了解其多样的用法和情感联想,可以更丰富地运用这个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袭】
(形声。从衣,从两“龙”(tà)省声。本义: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袭,左衽袍也。 、 《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袭事,谓衣服也。”-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
【组词】
袭衣、 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