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2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24:50
励兵秣马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激励士兵,喂饱战马。基本含义是指做好战斗准备,加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以便随时投入战斗。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战斗的胜利。
在文学作品中,励兵秣马 常用来形容军队在战前的紧张准备状态,如古代战争小说或历史文献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任何需要充分准备的活动,如考试、比赛或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军事和战略规划中,这个词汇的使用尤为频繁。
同义词:整军备战、厉兵秣马、备战备荒 反义词:马放南山、松懈怠慢
同义词在意义上相近,但各有侧重。例如,“整军备战”更侧重于军队的整体准备,而“励兵秣马”则强调激励和喂养,即士气和物质的双重准备。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准备和紧张相反的状态,如放松和懈怠。
励兵秣马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秣马厉兵,饰车以文。”原意是指喂饱马匹,磨利兵器,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全面准备战斗的状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军事以外的领域,成为表示全面准备的一个通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励兵秣马** 体现了对战争和准备工作的重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在任何竞争或挑战前的充分准备。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张和充满活力的感觉,联想到军队整齐的队列和战马的嘶鸣。它激发了一种积极备战、迎接挑战的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准备一个重要的演讲时,感到需要像励兵秣马一样,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充分的准备,以确保演讲的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将“励兵秣马”融入描述战士准备出征的场景,如:
晨曦初露,战士们励兵秣马,
铁甲闪耀,战马嘶鸣,
只为那一战,荣耀与胜利。
想象一幅画面:晨光中,士兵们整齐地磨砺兵器,战马在旁边吃着饲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电影或纪录片中的战争准备片段来实现视觉和听觉的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harpening the sword" 或 "preparing for battle",虽然不如“励兵秣马”那样形象和具体,但也传达了准备和加强的状态。
励兵秣马 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有力的比喻,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它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各种任务时更加注重前期准备的重要性。
请都督励兵秣马,以待此期。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4回:“山士奇到壶关,知盖州失守,料宋兵必来取关,日日~,准备迎敌。”
1.
【励】
(形声。从力,厉声。本义:勉力,努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勵,勉力也。 、 《书·立政》-用勵相我邦家。 、 《书·皋谟》-庶明励翼。 、 《鬼谷子·决篇》-励于一言。
【组词】
砺翼、 励志、 励节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秣】
(形声。从禾,末声。本义:喂马的谷饲料) 同本义(如干草、植物、谷草)。
【引证】
杜甫《敬简王明府》-骥病思偏秣。 、 《周礼·天官》-七日刍秣之式。
【组词】
刍秣
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