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8:48
“厉兵粟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形容备战状态的紧张和充分。
在文学作品中,“厉兵粟马”常用来描绘战争前的紧张气氛和军队的备战状态,如古代战争小说或历史文献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军事准备或竞争激烈的环境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用于详细描述古代军队的备战过程。
同义词:枕戈待旦、秣马厉兵、整装待发 反义词:马放南山、高枕无忧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备战状态和放松状态时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准备和无准备的概念。
“厉兵粟马”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厉兵秣马,以备不虞。”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实际准备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固定为形容备战状态。
在**文化中,战争和备战一直是重要的社会话题。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战争的重视和对备战工作的细致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张和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士兵们紧张备战的场景,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准备状态。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充分准备的场合,如考试、比赛或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厉兵粟马夜未央,星光下誓言铮铮响。”
结合古代战场的图片或战鼓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所传达的紧张和备战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rpening the sword”或“ready for battle”,虽然不如“厉兵粟马”那样具体和形象,但也传达了备战的概念。
“厉兵粟马”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古代战争的准备过程,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各种需要充分准备的场合。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1.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
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