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9:27
“毛栗子”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种含义:
“毛栗子”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毛”和“栗子”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文献中,栗子常被描述为外壳有刺的果实,因此“毛栗子”这个词汇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比喻意义。
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农村地区,栗子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因此“毛栗子”这个词汇在当地的口语中非常常见。它不仅用于描述实物,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比喻和玩笑。
“毛栗子”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亲切和幽默的。它常常与童年记忆、乡村生活和自然美景联系在一起。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秋天与家人一起去山上采摘毛栗子,或者在童年时被长辈用“毛栗子”来形容头发乱糟糟的样子,这些都是温馨的回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秋风起,毛栗子笑开颜,金黄的果实,藏着甜蜜的秘密。”
看到“毛栗子”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秋天的栗树林,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以及采摘栗子时的欢声笑语。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chestnut”来指代栗子,但没有直接对应“毛栗子”这个比喻意义的词汇。
“毛栗子”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既有字面意义,也有丰富的比喻意义,它在口语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1.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2.
【栗】
(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引证】
《说文》-栗,栗木也。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 《论语》-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组词】
栗主、 栗跗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