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3:12
“五司”在古代**官制中指的是五个主要的行政机构,通常包括吏、户、礼、兵、刑五个部门,分别负责官员的选拔、户籍和财政、礼仪和教育、军事、司法等事务。这些部门在中央政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负责国家的日常管理和决策。
在文学作品中,“五司”可能被用来指代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或者作为一种象征,代表权威和秩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五司”一词源自**古代的官制体系,随着朝代的更迭,五司的具体职能和名称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行政管理功能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五司代表了秩序和等级,是社会稳定和政府效率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五司的设置体现了古代对行政管理的重视。
对于我来说,“五司”这个词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和权威感,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官僚体系和政治运作。
在我的历史学*中,五司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理解古代**的政府结构和行政管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五司运转如星辰,古国秩序由此生。”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官员们在五司中忙碌,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古筝或笛子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五司”的概念,但类似的行政机构在不同文明中都有存在,如罗马的元老院和各部门。
“五司”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行政体系,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对秩序和管理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司】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引证】
《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 《广雅》-司,臣也。 、 《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司,主也。 、 《周礼·师氏》-司王朝。 、 《广雅》-司,主也。 、 《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曰司徒。 、 《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 《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 宋·苏轼《教战守》-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
【组词】
各司其事;司籍、 司掌、 司方、 司铎、 司衡、 司勋、 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