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4:32
暖耳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没有明确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从字面上看,“暖耳”可以理解为“温暖耳朵”的意思,但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方式。
由于“暖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用来形容某种温暖的感觉或者是对耳朵的某种保护措施。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非常特定的情境下,比如讨论冬季保暖措施时。
由于“暖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不太自然:
“暖耳”这个词没有明确的词源和历史演变记录,它可能是由“暖”和“耳”两个字组合而成的,用来描述与耳朵相关的温暖感觉或保护措施。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暖耳”可能与冬季保暖措施相关,比如在寒冷地区,人们可能会讨论如何保护耳朵免受寒冷侵袭。
“暖耳”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暖、舒适和保护的感觉。它可能会唤起人们对冬季保暖措施的记忆,或者是对温暖环境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暖耳”这个词,但如果我在冬季购买保暖用品,比如耳罩或帽子,我可能会提到这些物品的“暖耳”功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暖耳”:
冬日的风,寒冷刺骨,
你的暖耳帽,是我温暖的守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戴着暖耳帽的人在雪地中行走,给人一种温暖和保护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冬季风声和保暖物品的柔软触感。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暖耳”的词汇,但都会有描述保暖耳朵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中的“ear warmer”或“ear muffs”。
“暖耳”这个词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可以用来描述与耳朵相关的温暖感觉或保护措施。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和需求。
1.
【暖】
(形声。从日,爰(yuán)声。“煗”,从火,耎(ruǎn)声。本义:温度不冷也不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煗、作暖。-煖,温也。 、 《国语·鲁语上》-海多大风,冬煗。 、 《汉书·系传上》-孔席不煗。 、 《礼记·王制》-七十非帛不煖。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唐·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
【组词】
暖谷、 暖阳阳、 暖景、 暖丝、 暖煦、 暖意、 暖炉、 暖霁
使温暖。
【引证】
李直夫《虎头牌》-到来日牵羊担酒,与叔父暖痛去。
【组词】
暖心话、 暖耳、 暖酒、 把手暖一暖;兄弟情谊暖胸怀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