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9 13:2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9 13:20:22
词汇“正声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音乐或表演艺术时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正声伎”可能指的是古代官方或正式场合中表演的音乐或歌唱艺术。其中,“正声”通常指正规的、官方认可的音乐或声音,而“伎”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技艺或表演。
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正声伎”可能用来描述宫廷音乐、官方庆典或**仪式中的音乐表演。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化或历史的学术讨论中。
“正声伎”可能源自古代对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类和术语逐渐被更现代的词汇所取代。
在古代**,音乐和表演艺术被严格分类和管理,正声伎代表了官方认可和推崇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对于现代人来说,“正声伎”可能引发一种古朴、庄重和仪式感的联想,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遥远和文化的深厚。
由于“正声伎”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历史术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生活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正声伎”来描绘宫廷音乐的庄严和美丽。
结合古代宫廷音乐的录音或相关历史场景的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正声伎”的视觉和听觉表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官方或正式音乐表演的概念,如欧洲的宫廷音乐,但其具体术语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
“正声伎”作为一个历史术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音乐和表演艺术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伎】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伎,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