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44:43
词汇“剽攘”在中文中并不常见,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在一些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出现。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剽攘”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抢夺、掠夺。它通常用来描述暴力或非法地夺取他人的财物或权利。
“剽攘”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抢劫”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战争和掠夺是常见现象,因此“剽攘”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该词汇的使用场景大大减少。
“剽攘”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暴力和不公。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历史上的战争和掠夺行为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剽攘”一词,因为它过于古老且不常用。在特定的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可能会用到该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剽攘”一词来增强历史感和氛围:
烽火连天夜,兵戈剽攘时。
百姓流离苦,江山几度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争中士兵掠夺百姓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沉重或紧张的音乐来增强“剽攘”一词带来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plunder”(英语)、“pillage”(法语)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剽攘”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词汇量和理解历史文化。
1.
【剽】
(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书多以剽为之。-勡,劫人也。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勡吏而夺之金。 、 《史记·酷吏传》。索隐:劫也。-俱攻剽为群盗。
【组词】
剽掠、 剽攻、 剽拂、 剽夺、 剽虏、 剽伤
2.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