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0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03:17
词汇“攘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攘”和“盗”。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攘盗”字面意思是指抵御或驱逐盗贼。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军事行动或治安措施,旨在保护人民和财产免受盗贼的侵害。
“攘”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排除、驱逐;“盗”字意为偷窃者。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攘盗”这个词汇,其意义在历史长河中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保护百姓免受盗贼侵害是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攘盗”这个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治安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英雄形象,如侠客或官员,他们勇敢地保护百姓免受盗贼的侵害。这种联想可能带来一种正义感和安全感。
在现代社会,虽然“攘盗”这个词汇不常直接使用,但其概念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安装防盗门、报警系统等,都是现代版的“攘盗”措施。
在诗歌中,可以将“攘盗”融入描述英雄形象的诗句中:
夜幕低垂,星光闪烁,
英雄手持长剑,攘盗四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侠客手持武器,站在村庄入口,保护村民免受盗贼侵害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出古代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相关的概念如“防盗”、“保护”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攘盗”这个词汇虽然不常在现代口语中使用,但其背后的概念——保护人民免受侵害——是永恒的。了解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保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性。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