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1:1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1:19:21
“告地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古代**,当有人死亡后,家属为了通知地府的神灵,会写一份文书,称为“告地状”,然后将这份文书随同死者一起埋葬。这种做法是希望死者在阴间能够得到安宁和照顾。
在文学作品中,“告地状”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丧葬*俗,或者作为一种象征,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死的思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民俗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义词:阴间文书、冥府状、地府通知 反义词:无,因为这个词汇特定于古代丧葬*俗,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告地状”一词源于*古代的丧葬文化,具体起源时间难以考证,但可以追溯到汉代或更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俗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仍有所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死亡有着复杂的情感和仪式。告地状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对逝者的关怀。这种俗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即子女对父母的最后一份责任和敬意。
提到“告地状”,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和对逝者的深切哀思。这个词汇可能会唤起人们对生死、轮回和家族责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告地状已经成为历史,但在某些传统家庭或文化活动中,仍可能有人提及或模仿这一*俗,以表达对传统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怀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告地状已成尘,唯余思念,穿越时空,抵达彼岸。”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文人,手持毛笔,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地撰写告地状。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哀伤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丧葬*俗可能存在,但具体形式和名称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古埃及,人们会为死者准备“亡灵书”,内容包括对死者的祝福和对阴间神灵的祈祷。
“告地状”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不再适用于现代生活,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类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了解这一词汇,不仅能够增进对古代丧葬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启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桥梁。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3.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