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1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16:01
“王质烂柯”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故事讲述了晋代王质进山砍柴,看到几个童子在一边下棋一边唱歌,他好奇地停下来观看。童子给了他一颗类似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棋局结束后,童子告诉他,他的斧柄(柯)已经腐烂了。王质回到家乡,发现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去世。这个成语比喻时间流逝迅速,人事变迁无常。
在文学作品中,“王质烂柯”常用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或者用来描绘人物经历长时间后的变化。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变迁、个人经历或时间感知时,可能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探讨时间的概念和人类对时间的感知。
同义词:
反义词:
“王质烂柯”这个成语源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是**古代文学中关于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一个典型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成为表达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流动,而“王质烂柯”这个成语正是对这种时间观念的深刻体现。它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事变迁的无奈,是**传统文化中对时间哲学的一种表达。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感慨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会在回忆往事或感慨时间流逝时被使用。例如,当看到老照片或回到久别的故乡时,人们可能会用“王质烂柯”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王质烂柯,
故乡的山川依旧,人事已非。
童年的笑声,随风飘逝,
留下的,是心中无尽的思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山林的画作,一个孤独的樵夫站在一旁,看着童子下棋,背景是静谧的自然风光。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古筝曲,如《高山流水》,来营造一种古朴而悠远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主题可以通过“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A week in the mountains, a thousand years on Earth")这样的表达来体现,虽然不如“王质烂柯”那样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故事,但也传达了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相似概念。
“王质烂柯”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理解传统文化和时间观念的重要词汇。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和表达方式。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
3.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4.
【柯】
(形声。从木,可声。本义:斧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柯,斧柄也。 、 《广雅》-柯,柄也。 、 《国语·晋语》-今若大其柯。 、 《诗·豳风·伐柯》。毛传:“柯,斧柄也。”-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组词】
柯斧、 柯长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