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1:33
受骗:指个人或团体在不知情或被误导的情况下,接受虚假信息或被欺诈行为所欺骗,导致财产损失或心理伤害。
“受骗”一词源于汉语,由“受”和“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骗”已有欺骗之意,而“受”表示接受或遭受。随着时间推移,“受骗”逐渐成为描述被欺诈行为的常用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受骗往往与轻信、贪婪或缺乏警惕性相关。社会对此类**的反应可能包括谴责欺诈者、同情受害者,以及呼吁提高公众的防骗意识。
受骗往往引发负面情感,如愤怒、失望和羞愧。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脆弱性、不谨慎或社会不公。
个人经历中,可能有人因轻信网络广告而受骗购买了无效产品,或因相信虚假投资机会而损失资金。
在诗歌中,“受骗”可以用来比喻人生的幻灭或理想的破灭:
“在谎言的迷宫里,我受骗了, 梦想的碎片散落一地, 现实的残酷,如刀割心。”
视觉上,受骗可能让人联想到破碎的镜子或撕裂的纸张,象征真相的破裂。听觉上,可能与警报声或叹息声相关,表达警示或失望。
在英语中,“受骗”可以对应为“being deceived”或“getting scammed”。不同文化对受骗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对欺诈行为的谴责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受骗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涉及个人判断力、社会信任和法律保护等多个层面。了解和识别受骗的迹象,提高防骗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受骗”及相关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这一现象。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骗】
(形声。从马,扁声。本义:跃而上马)。
跃上马背而骑乘;骑。同“騗”。
【引证】
《纂文》-骗,谓跃上马也。
【组词】
骗马、 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