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5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52:42
词汇“检责”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由两个字“检”和“责”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检责”可以理解为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检查并追究责任的过程。
由于“检责”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但“检”和“责”都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文化中,责任和问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企业和政府管理中,检责机制是确保效率和公正的关键。
提到“检责”,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严肃、正式的场合,以及对错误行为的追究和惩罚。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涉及到团队合作或项目管理,检责的概念可以帮助确保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检责”作为一个情节转折点,描述主角如何通过检责过程找到真相,承担责任。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会议室等正式场合;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严肃的对话或宣布结果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如英语中的“inspection and accountability”。
“检责”是一个强调检查和责任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见,但在专业领域和正式场合中非常重要。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在相关语境中准确表达和理解。
1.
【检】
(形声。从木,佥(qiān)声。本义:书匣上的标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今字作签。-检,书署也。 、 《后汉书·公孙瓒传》-辄皂囊施检。
【组词】
检封、 检素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