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9:03
投袂援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挥动衣袖,拿起武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英勇战斗或准备战斗的姿态。它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勇敢无畏的精神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投袂援戈 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在面对敌人或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题材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讨论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士气。
投袂援戈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投袂" 指的是挥动衣袖,"援戈" 则是拿起武器。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士在战场上的动作和精神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用来形容任何需要勇气和决心的场合。
在文化中,投袂援戈** 象征着勇敢和忠诚。它与儒家文化中的“忠义”观念相契合,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个人应该展现出勇敢和坚定的品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钦佩。它让我联想到古代英雄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的无畏精神。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当时我感到非常沮丧。但我想起了投袂援戈 这个成语,它激励我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挑战,并最终带领团队克服了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投袂援戈,风起云涌, 英雄气概,千古传颂。 面对逆境,不屈不挠, 忠诚与勇气,永存心中。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将军在战场上挥动衣袖,拿起长戈,士兵们紧随其后,战鼓声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昂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and up and fight" 或 "take up arms",它们都传达了准备战斗和勇敢面对挑战的意味。
投袂援戈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战斗姿态的词汇,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勇气、决心和忠诚。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勇敢和坚定,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
独夫丑纵,方煽京邑。投袂援戈,克弭多难。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袂】
(形声。从衣,夬(guài)声。本义:衣袖) 同本义。
【引证】
《楚辞·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攘袂群起。
【组词】
袂接肩摩、 袂云汗雨、 袂裾
3.
【援】
(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援,引也。 、 《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 、 《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 、 《礼记·中庸》-不援上。 、 《豆棚闲话》-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 、 《左传》-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组词】
援及、 援推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