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1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12:19
“投袂荷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挥动袖子,拿起武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士或勇士准备战斗的英勇姿态,或者比喻决心投身于某项事业或斗争中。
在文学作品中,“投袂荷戈”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如古代战争诗或武侠小说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决心和勇气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战争或战士的行为。
“投袂荷戈”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战争文化,特别是在描述战士准备战斗的场景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决心和勇气。
在**文化中,“投袂荷戈”象征着勇敢和决心,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往直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激动和敬佩。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勇士,以及现代社会中那些勇于面对挑战的人们。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当时团队领导用“投袂荷戈”这个成语鼓励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和勇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投袂荷戈,风起云涌,英雄志,岂惧波涛汹涌。”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战士挥动战袍,手持长矛,准备冲锋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增强战斗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ird one's loins ”,意思是准备行动或战斗,虽然具体形象不同,但传达的决心和准备战斗的意味是相似的。
“投袂荷戈”这个成语不仅是*文化中勇敢和决心的象征,也是激励人们面对挑战的重要工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决心和勇气。
幕府据有上流,实惟分陕,投袂荷戈,志在毕命。
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丞相在匡救,~,故得国祚中兴,群生遂性。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袂】
(形声。从衣,夬(guài)声。本义:衣袖) 同本义。
【引证】
《楚辞·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攘袂群起。
【组词】
袂接肩摩、 袂云汗雨、 袂裾
3.
【荷】
用肩扛或担;背负。
【引证】
《列子·汤问》-荷担者三夫。 、 《论语·微子》-以杖荷蓧。
【组词】
荷锄;荷蓧丈人、 荷校、 荷担
肩负,担负。
【引证】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门者。
【组词】
荷累、 荷担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