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26:42
内陆国: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位于内陆的国家”,即一个没有海岸线的国家,完全被其他国家或地理障碍(如山脉、沙漠)所包围。内陆国的特点是其对外贸易和交通主要依赖于邻国的港口和交通网络。
在不同语境下,“内陆国”这个词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内陆国”这个词源于对地理特征的描述,随着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内陆国的概念可能与自给自足、坚韧不拔等特质联系在一起。例如,蒙古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内陆地理位置的影响。
提到内陆国,可能会联想到封闭、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象。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探索、适应和创新的思考。
在旅行或学习地理知识时,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内陆国的特点,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该国的经济模式和文化特色。
在诗歌中,可以将“内陆国”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内心的孤立或与外界的隔绝。
通过观看关于内陆国的纪录片或听相关的故事,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内陆国的地理特征和人文风情。
在不同语言中,“内陆国”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是相似的。例如,在德语中,“内陆国”可以翻译为“Binnenland”。
“内陆国”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事实,还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丰富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和讨论相关话题。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陆】
(会意。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从坴(lù),土块很大。“坴”亦兼表字音。本义:陆地,高而平的地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陆,高平地。 、 《易·渐卦》-鸿渐于陆。 、 《国语·齐语》-陵阜陆墐。 、 《穆天子传》三-陵衍平陆。 、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 、 《资治通鉴》-水陆俱下。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