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3:03
干呕:指一种生理现象,即在没有实际呕吐物排出的情况下,喉咙和胃部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呕吐感觉。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胃部不适、恶心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干呕”一词在中文中较为直接,由“干”和“呕”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没有内容”和“呕吐”。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简单,但随着医学术语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于描述特定的生理现象。
在不同的文化中,干呕可能被视为不吉利的预兆或身体不适的信号。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会通过特定的仪式或食物来缓解干呕的感觉。
干呕通常与不适、恶心和痛苦相关联,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或不愉快的经历。
在个人生活中,干呕可能与特定的食物、气味或情境相关联。例如,某次食物中毒后,每当闻到类似的食物味道,都可能引发干呕的感觉。
在诗歌中,干呕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挣扎或不适:
“在那个寂静的夜晚, 干呕如潮水般涌来, 心中的恶魔, 无法用言语驱散。”
干呕可能让人联想到呕吐的声音和胃部不适的画面。在视觉上,可能会想到苍白的脸色和紧皱的眉头。
在英语中,“dry heaving”或“retching”可以对应中文的“干呕”。不同文化中,对于这种生理现象的描述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生理反应是相似的。
干呕作为一个描述特定生理现象的词汇,在语言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也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身体感受和情感状态。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呕】
(形声。从口,区(ōu)声。本义:东西在胃喉中上涌,从口中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呕。-欧,吐也。 、 《左传·哀公二年》-吾伏嘔呕血。 、 《山海经·东山经》-其音如呕。 、 《博物志·异人》-有女子方跪,据树而呕丝北海外也。 、 唐·杜甫《北征》-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组词】
呕逆、 呕泄、 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