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1:50
悔婚:指已经订婚的双方中,一方或双方决定取消婚约,不再继续进行婚礼的行为。这个词汇通常涉及到情感、道德和法律等多个层面。
悔婚一词由“悔”和“婚”两个字组成。“悔”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后悔、懊悔;“婚”字则指婚姻。在古代,悔婚可能涉及到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而现代社会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法律权益。
在**传统文化中,悔婚被视为不吉利和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幸福和情感自由,悔婚也逐渐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悔婚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伤和遗憾的情感色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婚礼的取消、亲友的失望以及当事人的内心挣扎。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朋友在婚礼前夕悔婚,原因是她发现自己并不真正爱对方。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到婚姻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情感的契合。
诗歌: 悔婚的钟声敲响, 爱情的誓言随风飘散。 心中的玫瑰凋零, 留下无尽的遗憾。
视觉:悔婚可能让人联想到婚礼现场的空荡荡座位、未穿戴的婚纱和黯淡的灯光。 听觉:悔婚可能让人联想到婚礼进行曲突然中断,或是亲友的叹息声。
在西方文化中,悔婚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但可能更多强调个人选择和情感自由。例如,在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悔婚被用作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
悔婚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到情感和道德层面,还与法律和社会观念紧密相关。通过对悔婚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婚姻的复杂性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1.
【悔】
(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悔恨,懊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悔,恨也。 、 《诗·大雅·云汉》-宜无悔怒。 、 《战国策·秦策》-此讲之悔也。 、 《淮南子·泛论》-悔不杀汤于夏台。 、 《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可悔故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悔其随之。 、 、
【组词】
悔亲、 悔谢、 悔心革命、 悔悟心行、 悔尤
过失;灾祸。
【引证】
《诗·大雅·抑》-庶无罪悔。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尚速有悔于予身。
【组词】
悔亡、 悔吝、 悔咎、 悔戾
2.
【婚】
(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
妻之家。
【引证】
《说文》。王筠句读:“下文:姻,婿家也。”-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