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0:2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0:24:24
词汇“曾不惨然”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曾不惨然”字面意思是指从未感到悲伤或凄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在面对困难或不幸时,依然保持平静或乐观的态度,没有表现出悲伤或沮丧的情绪。
“曾不惨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心境的一种理想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辱负重”和“逆来顺受”,“曾不惨然”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强和乐观的情感联想,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放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积极。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强的人,给予他人以鼓励和启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雨如晦,曾不惨然,心若磐石,志如钢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风雨中依然站立,面带微笑;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旋律积极的音乐,来强化“曾不惨然”的乐观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oic”或“unflappable”,这些词汇也传达了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和坚韧的意味。
“曾不惨然”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蕴含的积极心态和对逆境的应对策略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文化内涵。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1.
【曾】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引证】
清·洪亮吉《治平篇》-自此而曾焉。 、 、 、 、
【组词】
曾翁、 曾玄
谦词。犹“末”。
【引证】
《左传》-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
【组词】
曾臣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惨】
(形声。从心,参声。本义:残酷,狠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惨,毒也。 、 《汉书·陈汤传》-惨毒行于民。 、 《后汉书·周纺传》。注:“虐也。”-苛惨失中。 、 《荀子·议兵》-惨如蜂虿。
【组词】
惨虐、 惨无人理
4.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