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2:53
“似曾相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感觉某事物或场景好像曾经经历过,有一种熟悉但又无法确切指出的感觉。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现象,即“既视感”(déjà vu),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新情境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熟悉感,尽管实际上并没有经历过。
“似曾相识”这个成语源自汉语,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含义。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用以描述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在**文化中,“似曾相识”常被用来描述一种超自然的体验,有时与前世记忆或梦境联系起来。在社会交流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地的强烈情感联系。
这个词汇给我一种神秘和探索的感觉,它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记忆深处的探索欲望。
我曾在旅行中多次体验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是在探索古老的城镇或自然景观时,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让我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片古老的森林里, 每一步都似曾相识, 仿佛前世的记忆, 在风中轻轻诉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古老的森林或一座陌生的城市,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通过视觉形象化。听觉上,可以联想一些古典音乐,如德彪西的《月光》,那种朦胧而又熟悉的感觉。
在英语中,“déjà vu”直接对应“似曾相识”,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神秘和探索的含义。
“似曾相识”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激发了人们对记忆和认知的深入思考。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
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的黑黑的脸。
1.
【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似,象也。 、 《墨子经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 、 《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见似目瞿。 、 《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寡人虽无似也。 、 《广雅》-似,类也。 、 《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 、 《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 《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组词】
似起、 似像、 似有若无、 似许、 似漆如胶、 似类、 似若
2.
【曾】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引证】
清·洪亮吉《治平篇》-自此而曾焉。 、 、 、 、
【组词】
曾翁、 曾玄
谦词。犹“末”。
【引证】
《左传》-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
【组词】
曾臣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