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47:29
“天渊之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与深渊之间的距离,比喻两者之间的差距极大,几乎无法逾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差异极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遥远,难以沟通或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天渊之隔”常用于描绘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或社会地位的悬殊。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组来形容两个观点或意见之间的巨大分歧。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或社会隔阂。
同义词: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云泥之别 反义词:如出一辙、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强调了差异的大小,但“天渊之隔”更侧重于不可逾越的距离感。
“天渊之隔”源自古代汉语,形象地描绘了天与深渊的极端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巨大差异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天象征着至高无上,渊则代表深不可测。因此,“天渊之隔”在文化上承载了极端对比的意象,常用于强调差异的不可逾越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距离感和隔阂感,让人联想到无法跨越的鸿沟,带来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天渊之隔”来形容两个朋友之间的观念差异,他们虽然关系亲密,但在某些问题上却有着几乎无法调和的分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与心之间,天渊之隔,言语难越,唯有沉默。”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象征着“天渊之隔”。听觉上,可以是一段悠长而深沉的音乐,表达出距离和隔阂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asm”或“abyss”,如“a chasm between them”,用来形容巨大的差异或隔阂。
“天渊之隔”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距离,更深刻地表达了心理和情感上的隔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那徐言、徐召虽也挣起些田产,比着颜氏,尚有天渊之隔,终日眼红颈赤。
赵公子闻他有大贵之相,况兼德行皆全,英才日盛,较诸韩公子不啻~。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渊】
(会意。《说文》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渊,回水也。 、 《管子·度地》-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 、 《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 、 《易·乾》-或跃在渊。
【组词】
渊环、 渊洑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隔】
(形声。从阜,鬲(gé)声。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本义:阻隔、遮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隔,障也。 、 《文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组词】
把一间房隔成两间;隔越、 隔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