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3:49
报复:指对某人或某团体先前的伤害、侮辱或不公正行为进行反击或回击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愤怒、怨恨或想要恢复平衡的动机。
报复一词源自拉丁语“vindicta”,意为“正义的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更广泛的“回击”或“反击”。
在许多文化中,报复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反应,但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往往鼓励人们选择宽恕和和解,而不是报复。
报复往往与负面情感如愤怒、怨恨和痛苦相关联。它可能引发对正义和平衡的思考,但也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和更多的伤害。
在个人生活中,报复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当受到不公正对待时,选择报复可能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也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后果。
在诗歌中,报复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强烈的情感释放:
“当夜幕降临,心中的火焰燃烧, 报复的念头如影随形,无法消散。”
报复可能与黑暗、火焰和暴力的图像相关联。在音乐中,它可能与紧张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相关。
在不同文化中,报复的概念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报复被视为家族荣誉的一部分,而在其他文化中,宽恕和和解被更加重视。
报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词汇,涉及情感、道德和法律等多个层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报复的深层含义和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和深刻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