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3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37:15
屏声息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抑制声音和呼吸,形容非常安静,不敢发出声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某种紧张或严肃的场合下,人们因为害怕或尊敬而不敢说话或发出声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正式场合,也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安静时刻。
在**文化中,保持安静和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因此,屏声息气这个成语在强调社会秩序和尊重的场合中尤为重要。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尊敬。它让我联想到在重要或正式的场合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需要格外小心和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图书馆学*时,整个阅览室突然变得屏声息气,原来是一位教授走进来查阅资料。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屏声息气, 星光点点,映照心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或会议室,人们低头阅读或思考,没有任何声音。听觉上,可以想象到轻微的翻书声或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old one's breath" 或 "silence fell",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类似的安静和紧张的氛围。
屏声息气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特定情境下的安静和紧张氛围。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文化意义。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只见两三个丫头都在那里~,齐齐地伺侯着。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1. 【屏】 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