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2:30
“作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种植黍(一种古代的粮食作物,类似于现代的糜子或黍米)。基本含义是指从事黍的种植活动。
在古代文学中,“作黍”常常出现在描述农耕生活的诗文中,如《诗经》中的《黍离》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农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如农业历史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作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作”意为从事、进行,“黍”是一种粮食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研究古代农业和文学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黍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因此“作黍”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这个词汇也体现了古人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作黍”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田园生活和辛勤的劳作,带有一种朴素和勤劳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作黍”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农业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农夫作黍,田间一片繁忙景象。”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田野上,农夫们忙碌地种植黍米,鸟鸣声和农具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农业活动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如英语中的“plant millet”(种植糜子),但“作黍”这个词汇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作黍”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农业社会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化的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黍】
(形声。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亦称“稷”、“糜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引证】
《说文》。按,今北方谓之黄米。-黍,禾属而黏者也。 、 《礼记·月令》。注:“黍火谷。”-天子乃以雏尝黍。 、 《礼记·曲礼》-黍白芗合。 、 《诗·魏风·硕鼠》-无食我黍。 、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组词】
黍离、 黍酒、 黍醅、 黍月霍、 黍谷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