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51:03
慑于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因为害怕或敬畏而屈服或退缩”。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因为某种压力、威胁或权威而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或态度。
慑于 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慑于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慑”字意为害怕、恐惧,“于”字在这里表示“因为”或“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慑于 常常与权威、道德或法律联系在一起。例如,古代臣子慑于的权威,现代公民慑于法律的约束。
慑于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被迫、无奈和恐惧。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往往会传达一种不情愿或被迫的情绪。
在个人经历中,慑于 可能与面对权威或压力时的感受相关。例如,在学校时,慑于老师的严厉,不敢在课堂上发言。
在诗歌中,慑于 可以用来描绘一种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慑于夜的深邃,星辰不敢言语, 在沉默中,它们诉说着无声的恐惧。
慑于 可以联想到黑暗、寂静的夜晚,或者是紧张、压抑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恐惧的氛围。
在英语中,慑于 可以对应词汇如“cowed by”或“intimidated by”,它们都表达了因为害怕或敬畏而屈服的意思。
慑于 是一个表达恐惧和屈服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在压力和权威面前的复杂情感和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慑于 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人类行为中的恐惧和妥协。
1.
【慑】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慑,失气也。 、 《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柔气不慑。 、 《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则志不慑。 、 《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 、 邵长蘅《阎典史传》-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 宋·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组词】
慑怯、 慑气、 慑息、 慑慑、 慑惮、 慑怖、 慑畏、 慑愕、 慑栗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