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7:25
“勿怠勿忘”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否定词“勿”和两个动词“怠”、“忘”组成。字面意思是“不要懈怠,不要忘记”。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警惕和记忆,不放松,不忘却。
在文学作品中,“勿怠勿忘”常用来表达对重要事物的持续关注和记忆,如历史教训、个人承诺或集体责任。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提醒他人或自己不要忘记某件重要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管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持续学*和改进的重要性。
“勿怠勿忘”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持续努力和记忆的重视。
在**文化中,“勿怠勿忘”与儒家思想中的“持之以恒”和“不忘本”等观念相呼应,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持续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肃和责任感的感觉,联想到了需要持续努力和记忆的场景,如学*、工作或社会责任。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用“勿怠勿忘”来提醒自己在学*新技能时不要松懈,确保能够持续进步。
在诗歌中,可以将“勿怠勿忘”融入,如:
岁月如梭勿怠忘,
初心不改志常扬。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本翻开的书或一张写满笔记的纸,听觉上,可能是老师或长辈的严肃提醒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ever forget, never slacke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勿怠勿忘”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责任感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保持持续的努力和记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1.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2.
【怠】
(形声。从心,台声。本义:懒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怠,慢也。 、 《尔雅》-懈,怠也。 、 《广雅》-怠,赖也。 、 《国语·周语》-可先而不备,谓之怠。 、 《礼记·檀弓》。注:“惰也。”-吉事虽止不怠。 、 《礼记·曲礼》。注:“放散身体也。”-毋怠荒。 、 《国语·晋语》-怠偷甚矣。 、 《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俾君子易怠。 、 《商君书·弱民》-兵民怠而国弱。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组词】
怠荒、 怠戏
3.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4.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