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3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38:31
“干戈征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使用武器进行战斗和征伐。其中,“干戈”指的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干是盾牌,戈是长柄的钩状武器,常用来比喻战争或争斗。“征战”则是指远征和战斗。因此,“干戈征战”整体上指的是进行战争或***的军事行动。
在文学作品中,“干戈征战”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烈,如“干戈征战几时休,英雄血洒沙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中,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具体的战争**或军事行动。
“干戈”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原指具体的兵器,后逐渐演变为比喻战争的词汇。“征战”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词汇,指远征和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戈征战”作为一个成语固定下来,用以描述战争的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干戈征战”常与忠诚、勇敢、牺牲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往往在干戈征战中展现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对象。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壮和沉重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士兵的牺牲和家庭的离散。它提醒人们和平的宝贵,以及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讨论历史课程时,我曾使用“干戈征战”来描述古代**的战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干戈征战声已远,英雄墓前草青青。”
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
干戈:古兵器,泛指武器;征战:出征作战。指武装作战,转战南北。
《宣和遗事》前集:“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明晦之时多。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