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2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20:37
“柏舟之誓”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诗经·小雅·柏舟》。字面意思是在柏木制成的船上所立下的誓言。基本含义是指坚定不移的誓言或承诺,通常用来形容誓言的坚定和不可违背。
在文学作品中,“柏舟之誓”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承诺,如友情、爱情或忠诚。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同义词:
反义词:
“柏舟之誓”源自《诗经·小雅·柏舟》,其中描述了在柏木船上立下的誓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坚定不移的誓言。
在**传统文化中,誓言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承诺,尤其是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柏舟之誓”体现了这种文化观念,强调了誓言的坚定性和不可违背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坚定和神圣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誓言,以及人们对承诺的尊重和坚守。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场合或文学创作中,它可以用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承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柏舟之誓”来描绘一段永恒的爱情:
在柏舟之上,我们立下誓言,
如同星辰,永恒不变。
爱如江水,流淌不息,
柏舟之誓,见证我们的誓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艘古老的柏木船在宁静的湖面上,两个人在船上立下誓言,背景是夕阳的余晖。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古典音乐,如《梁祝》,来增强这种庄重和神圣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ood oath”(血誓),也是一种强调誓言坚定性和不可违背性的表达方式。
“柏舟之誓”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誓言的尊重,也反映了人们对坚定承诺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 终守~。
春秋时期,卫世子共伯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曾经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至死不变。后来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们的爱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1. 【柏】 ——见“黄柏”:即黄檗。
2.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誓】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誓,以言约束也。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 、 《书·甘誓》。注:“要信也。”-予誓,告汝誓命。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司射西面誓之。 、 《左传·隐公元年》-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赵长卿《贺新郎》-终待说山盟海誓。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为誓与城为殉。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组词】
誓志、 誓死不贰、 誓辞、 誓戒、 誓剑、 誓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