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3:51
晕迷:指人或动物因疾病、受伤、缺氧等原因导致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的状态。
晕迷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来形容头晕目眩的感觉,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意识丧失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晕迷更多地被用于医学语境。
在某些文化中,晕迷被视为一种超自然的体验,与灵魂出窍或预知未来有关。在现代社会,晕迷更多地与医疗紧急情况相关联。
晕迷一词常带有一种危机感和不确定性,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医疗的紧迫性。它也可能引发对患者家属的同情和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晕迷可能与个人经历的紧急医疗**相关,如亲友因事故或疾病晕倒,需要紧急送医。
在诗歌中,晕迷可以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脱现实的体验:
在梦的边缘,我晕迷, 穿越现实的*雾, 触摸未知的边界。
视觉联想:晕迷可能让人联想到医院病房,患者躺在床上,周围是医疗设备和忙碌的医护人员。 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心跳监测器的声音,紧急呼叫的铃声,以及医生和护士的快速对话。
在英语中,“coma”和“unconsciousness”常用来描述类似的状态。不同文化对晕迷的解释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识到这是一种需要紧急医疗干预的状态。
晕迷是一个在医学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生理状态,还承载着情感和文化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晕迷的多种用法和语境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晕】 (形声。从日,军声。本义:日月周围形成光圈)。 同本义。
2.
【迷】
(形声。从辵(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迷,惑也。 、 《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 、 《韩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 、 《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 《楚辞·惜诵》-迷不知宠之门。 、 《聊斋志异·促织》-迷其所在。 、 《楚辞·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 杜牧《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若迷。 、 、 清·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
【组词】
迷离徜彷、 迷罔;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