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3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31:23
心旷神怡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其中,“心旷”指的是内心宽广,没有烦恼;“神怡”则是指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自然环境中或经历美好事物后,心情变得非常愉悦和放松。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心旷神怡”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或宁静场景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如“漫步在湖边,微风拂面,心旷神怡。”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心情状态,例如:“听完音乐会,我感到心旷神怡。”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健康领域,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放松疗法或自然疗法对人的积极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心旷神怡”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常常被视为和谐共生的象征。因此,“心旷神怡”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体现了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愉悦的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愉悦。它让我联想到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享受宁静时刻的美好感觉。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每当我在公园散步或阅读一本好书时,我常常会感到心旷神怡。这种感觉让我能够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压力,享受当下的宁静和快乐。
诗歌:
湖光山色映晴空,
心旷神怡意自融。
鸟语花香伴我行,
世间烦恼皆成风。
故事: 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有一个古老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山林。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都会聚集在湖边,享受着微风拂面带来的心旷神怡的感觉。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湖水波光粼粼,山峦起伏,树木葱郁,人们在湖边漫步,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愉悦的笑容。
听觉联想:想象一段音乐,轻柔的旋律伴随着自然的鸟鸣和风声,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freshed and invigorated”或“at peace with oneself”,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类似的情感状态。
“心旷神怡”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美好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内心平和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登海天阁,见万顷银涛,千山削翠,~。
宋朝时期,同年进士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很好的朋友,1045年滕子京任岳州知州,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范仲淹知道他被贬心情不好,就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旷】
(会义兼形声。从日,广声。本义:光明;明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旷,明也。 、 《玉篇》-旷,光明也。 、 《庄子·天地》-此人谓照旷。 、 《后汉书》-旷若发矇。
【组词】
旷旷
3.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
4.
【怡】
(形声。从心,台(yí)声。本义:和悦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怡,和也。 、 《书·金传》。郑注:“悦也。”-公乃为诗以怡王。 、 《礼记·内则》。注:“悦也。”-下气怡色。 、 《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 、 《国语》-[亲稚]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怡然自乐。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
【组词】
怡心、 怡目、 怡怡、 怡情、 怡魂、 怡养、 怡声、 怡颜、 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