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1:29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散热,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等类型。
中暑一词源于汉语,由“中”和“暑”两个字组成。在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因此形成了这一词汇来描述相关的健康问题。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中暑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词汇的使用更加精确和专业化。
在许多文化中,夏季被视为中暑的高发季节,因此社会普遍重视防暑降温措施。例如,在一些地区,政府会发布高温预警,提醒公众注意防暑,学校和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防暑措施。
提到中暑,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炎热的夏日、汗水、疲惫和不适。这种联想可能引发对健康和安全的担忧,以及对防暑措施的重视。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老人在高温天气下中暑,这让我深刻意识到防暑的重要性,并促使我在夏季更加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诗歌: 炎炎夏日长, 汗水湿衣裳。 忽闻人中暑, 心忧如火烫。
故事: 在那个炎热的夏日,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努力防暑。然而,老约翰却在烈日下工作了太久,最终不幸中暑。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熟悉的环境中,也不能忽视防暑的重要性。
视觉:中暑可能让人联想到烈日下的汗水、晕倒的人、阴凉的树荫和清凉的水。 听觉:中暑可能让人联想到救护车的警报声、人们的呼救声和清凉的水流声。
在不同语言中,中暑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在英语中,中暑可以翻译为“heatstroke”,在法语中为“coup de chaleur”。这些词汇都强调了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
通过对中暑这一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重要性。中暑不仅是一个医学术语,也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词汇对于传达健康和安全信息至关重要。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热也。 、 《易·系辞》-一寒一暑。 、 《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 、 《礼记·月令》-土润溽暑。 、 《《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 、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乌兽稀毛,其性能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宋·苏轼《教战守》-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组词】
暑溽、 暑岁、 暑夏、 暑寒、 暑湿
炎热的日子。
【引证】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韩非子·显学》-寒暑不兼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