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2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21:49
“湿渍渍”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某物表面有水分,感觉湿润且可能有些黏腻的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表面因为水分而显得不干爽,有时也可能带有一些不愉快的意味,比如衣物因为汗水或雨水而变得湿渍渍的。
在文学作品中,“湿渍渍”可能用来描绘一个阴雨连绵的场景,增强氛围的潮湿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刚洗完澡的浴室或是刚淋过雨的衣服。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农业,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土壤或植被的湿度状态。
同义词中,“湿润”通常指适度水分,感觉舒适;“潮湿”可能带有不适感,常用于描述环境;“水淋淋”则强调水分多,形象生动。反义词中,“干燥”指缺乏水分;“干爽”强调干净且无水分;“干透”则指完全干燥。
“湿渍渍”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较为口语化,其构成由“湿”和“渍渍”组成,后者可能来源于“渍”,意为液体留下的痕迹。这个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反映了人们对物体表面水分状态的细致观察和描述。
在某些文化中,湿渍渍的状态可能与不洁或不舒适的感觉相关联,因此在描述衣物或环境时,可能会避免使用这个词,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感觉。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雨天、潮湿的气候或是某些不愉快的经历,如衣物因为汗水而变得不舒服。它也可能唤起对自然环境的某种感官体验,如雨后的泥土气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湿渍渍”来形容刚洗完的衣服或是雨后的地面,这个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那种湿润且有些黏腻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雨滴轻敲窗,湿渍渍的街道,映出夜的寂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雨后的街道画面,湿渍渍的路面反射着街灯的光芒。听觉上,可能是雨滴落在不同表面上的声音,混合着远处的车流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amp”或“wet and sticky”,它们传达了类似的感觉,但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湿渍渍”这个词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体的状态,还能唤起特定的情感和联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1.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
2.
【渍】
(本义:短时间浸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渍,沤也。 、 《诗·楚茨》笺-剥削淹渍以为菹。 、 《通俗文》-水浸曰渍。
3.
【渍】
(本义:短时间浸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渍,沤也。 、 《诗·楚茨》笺-剥削淹渍以为菹。 、 《通俗文》-水浸曰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