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4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44:48
湿答答 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某物或某处非常湿润,甚至有些潮湿到让人感觉不舒服的程度。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天气、衣物、地面或其他物体表面的状态。
"湿答答" 这个词源于汉语,"湿" 表示水分多,"答答" 可能是一个拟声词,用来加强 "湿" 的程度,使其听起来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某些文化中,"湿答答" 可能与不洁或不吉利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一些迷信中,潮湿的环境被认为容易滋生霉运或疾病。
"湿答答" 通常带有一种不舒服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需要干燥或清洁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在雨中行走,衣服变得湿答答的,我会尽快回家更换干衣服,以免感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湿答答":
湿答答的晨雾, 缠绕着枯枝, 像是失落的梦, 在寂静中哭泣。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湿答答的街道,雨水滴答作响,这种声音和景象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但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amp" 或 "soggy",它们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在使用上可能略有不同。
"湿答答" 是一个描述性很强的词汇,它不仅传达了物理状态,还能唤起情感和联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
2.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
3.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