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4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43:43
“五九国耻”是指1915年5月9日,当时的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领导下,被迫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这一被视为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国耻,因为它标志着**在列强压迫下的屈辱和无力。
在文学作品中,“五九国耻”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屈辱和民族的觉醒。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激发爱国情绪或讨论历史教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用以分析**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五九国耻”这一词汇直接来源于1915年5月9日的,其含义和指代的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被广泛用于教育和纪念活动中。
在,“五九国耻”被视为民族觉醒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标记,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的文化符号。
提到“五九国耻”,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悲愤。它唤起了对国家过去的屈辱和对未来的希望,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振兴中华的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学*到“五九国耻”的相关内容,这让我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和责任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五九的钟声,敲响了国耻的警钟,唤醒了沉睡的雄狮,誓要振兴中华。”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黑白的历史照片,展示那段时期的苦难和抗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昂的国歌或历史纪录片中的旁白,唤起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历史也会有类似的命名和纪念方式,如“珍珠港”在美国被视为国耻日,用以纪念和反思。
“五九国耻”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也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符号,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4.
【耻】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引证】
《说文》-耻,辱也。 、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使无耻。 、 《论语》-行己有耻。 、 《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 、 《国语·越语上》-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 宋·刘开《问说》-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
【组词】
无耻(不顾(知)羞耻、 羞耻、 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