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6:33
“乡侄”一词在中文里指的是同乡的侄子,即与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侄子。这个词汇强调了地域关系和亲属关系的结合。
在文学作品中,“乡侄”可能被用来强调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的地域背景,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地域特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使用,除非在特定的社交或家庭聚会中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中,可能会探讨“乡侄”这一概念在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乡侄”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乡”(指乡村或家乡)和“侄”(指侄子)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强调地域和亲属关系的词汇较为常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地域关系和亲属关系都非常重要。因此,“乡侄”这一词汇体现了这种重视,尤其是在农村或传统社区中,这种关系可能更加紧密。
提到“乡侄”,可能会联想到家乡的温暖、亲情的深厚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这个词汇可能会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过与乡侄的互动经历,可能会感受到这种关系带来的特殊情感和信任。例如,在外地遇到乡侄时,可能会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乡侄携来一缕风,吹散我心头的尘。”
提到“乡侄”,可能会联想到家乡的风景图片,或是家乡特有的音乐旋律,这些都能唤起对家乡的情感记忆。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乡侄”的词汇,但类似的强调地域和亲属关系的概念可能存在于其他文化中。
“乡侄”这一词汇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出现,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情感的传递。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侄】
(侄为姪的俗字)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
【引证】
《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 、 《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 、 《礼记·曲礼》。疏:“姪是妻之兄女。”-大夫不名世臣姪娣。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 、 《国语·周语》。注:“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姪。”朱按,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男子称兄弟之子曰从子。-则我皇妣大姜之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侄其从姑。
【组词】
侄少爷、 侄儿、 侄儿子、 侄哥、 表侄;内侄;世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