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0:32
“歹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行为恶劣、品行不端的人。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做坏事、不守法纪、道德败坏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歹人”常被用来塑造反面角色,增强故事的冲突和张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情绪色彩,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厌恶。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歹人”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违反法律或道德规范的人。
同义词:恶人、坏人、恶棍、流氓 反义词:好人、善人、君子、模范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恶棍”更强调暴力或犯罪行为,“流氓”则更多指无赖或不守规矩的行为。
“歹”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恶、不好的含义,“歹人”一词的形成和使用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也逐渐固定下来。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歹人”这一概念在社会道德评价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的完善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对“歹人”的定义和评价也在不断演变。
提到“歹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负面情绪,如愤怒、厌恶和恐惧。这个词在表达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正或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可能会用“歹人”来形容那些行为不当的人,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立场。
在创作中,可以将“歹人”融入到故事情节中,通过描绘其行为和心理,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例如,一个表面上看似歹人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善良一面。
在视觉上,“歹人”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狡猾的面孔或邪恶的笑容。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阴险的声音或邪恶的笑声。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对“歹人”这一概念的表达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可能用“villain”或“scoundrel”来表达类似的概念,但每个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差异。
通过对“歹人”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这类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评价标准。
1.
【歹】
(象形。本作“歺”,音è。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缝的残骨。隶变作“歹”。“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①(è)本义:残骨。《说文》:“ 列骨之残也。” ②坏)。
坏。与“好”相对。
【引证】
《西游记》-莫怕!莫怕!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 、 《宣和遗事》-父亲做歹事,误我受此重罪。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