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1:5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1:57:22
樽俎(zūn zǔ)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樽和俎。樽指的是古代的酒器,通常用于盛酒;俎则是古代的祭器,用于放置祭品。因此,樽俎的字面意思是酒器和祭器,常用来比喻宴席或祭祀的场合。
在文学作品中,樽俎常用来描绘宴会的盛况或表达对古代礼仪的怀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历史学,樽俎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古代的器物。
樽俎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樽和俎都是古代器物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逐渐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复合词,用以表达更广泛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樽俎与礼仪、宴会等社会活动紧密相关。它不仅代表了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樽俎这个词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宴会和祭祀,带有一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在日常生活中,樽俎这个词可能不常使用,但在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历史研究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樽俎,酒香四溢,古人之风,今人犹忆。”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宴会上,樽俎陈列,酒香和乐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古希腊的“krater”(一种大型酒器)和古埃及的“canopic jar”(用于保存内脏的罐子),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也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樽俎这个词虽然不常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樽俎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词汇。
1.
【樽】
(形声。从木,尊声。本作“尊”。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同本义。
【引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 唐·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 《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组词】
樽杓、 樽桂、 樽酌、 樽酒
往酒器里倒酒。
【引证】
《儒林外史》-少倾,摆出酒席,四位樽酒论文。
2.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