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32
“察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对官员进行监察和考核的行为或过程。在古代**,察吏是政府机构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旨在确保官员的廉洁和效率,以及维护政府的权威和秩序。
在文学作品中,“察吏”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官场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或法律学,“察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涉及到古代政府的运作和官员的管理。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察吏”更侧重于对官员的专门监察,而“监察”和“审查”可能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反义词则反映了对待官员行为的不同态度。
“察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察”意为观察、检查,“吏”指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察吏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官员廉洁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要求和对政府效率的重视。
提到“察吏”,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场的严谨和复杂,以及对官员行为的严格监督。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对古代政府运作的好奇和对官员责任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虽然“察吏”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其概念仍然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官员监督和考核中。例如,政府机构中的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就是现代版的“察吏”。
在诗歌中,可以将“察吏”融入对古代官场的描绘,如:
古道风尘,察吏严苛,
官场如棋,步步为营。
结合古代官服的图片或古代官场的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察吏”的视觉和听觉联想。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古风音乐来营造古代官场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员监督机制也有存在,如罗马帝国的监察官(Censor),但其具体职能和名称可能有所不同。
“察吏”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古代**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要求和对政府效率的重视。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并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类似的监督机制。
1.
【察】
(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察,复审也。 、 《楚辞·离骚》-览察草木。 、 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 、 《吕氏春秋·本味》-察其所以然。 、 《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宋·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组词】
观察、 觉察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