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3:49
“亭隧”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与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相关的文本中。字面意思上,“亭”通常指的是一种小型的建筑物,如亭子,而“隧”则指的是隧道或地道。在古代,“亭隧”可能指的是设在边境或要塞附近的亭子,用于观察和传递信息,或者是连接不同防御工事的地道系统。
在古代军事文献中,“亭隧”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防御体系,包括观察亭和地下通道,用于军事通信和防御。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营造一种古代战争或边塞的氛围。在现代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历史研究或古代军事策略的讨论中。
同义词:哨所、瞭望台、地道 反义词:开放区域、无防御地带
“亭隧”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亭”源自“亭子”,而“隧”源自“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
在古代,亭隧是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需求和工程技术水平。它们的存在也体现了古代对于边疆安全的重视。
提到“亭隧”,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紧张氛围,边塞的荒凉景象,以及古代士兵的艰辛生活。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军事的严肃性。
由于“亭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观古代军事遗址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增加对古代军事文化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边塞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亭隧”这个词汇来描绘边疆的防御工事和士兵的生活:
边风吹过亭隧间,
古道悠悠岁月长。
士兵夜守瞭望台,
星光点点照边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边塞亭隧的画作,画面中可能有士兵在瞭望台上巡逻,地下通道中传来隐约的脚步声。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古风音乐,带有边塞的苍凉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防御设施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例如罗马的边境墙(如哈德良长城)和地道系统。这些设施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军事和历史意义。
“亭隧”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这个词汇不仅能够增加对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认识,还能够加深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亭】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同本义。后指驿亭。
【引证】
《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 、 《一切经音义经》-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 《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 、 晋·干宝《搜神记》-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组词】
亭邮、 亭民、 亭寺、 亭舍、 亭传、 亭置、 亭驿
2.
【隧】
(形声。从阜(fù),遂声。阜指土山,从阜的字有的与建筑有关。本义:墓道,古墓中运送棺材到墓室的通道)。
同本义。
【引证】
《周礼·冢人》-以度为丘隧。 、 《南史·豫章文献王嶷传》-上数幸嶷第,宋长宁陵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家墓内寻人。
【组词】
隧户、 隧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