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0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02:52
一哄而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下子全都散开”。它描述的是一群人原本聚集在一起,突然间因为某种原因而迅速分散开来的情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群因恐慌、惊讶或其他突发**而突然散开。
一哄而散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人群行为动态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突发**中人群反应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紧急或混乱的情况,反映了人们对秩序和安全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常用于描述群体行为的心理学现象,如从众心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混乱。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紧急情况下的无序和恐慌,影响人们对安全和秩序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因突发而一哄而散的情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人群一哄而散,留下寂静的街道,月光如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广场上突然散开的场景,背景音乐可能是紧张的鼓点,增强视觉和听觉的紧张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atter like frightened bird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场景相似。
一哄而散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群突然分散的情景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也反映了人们对紧急情况下的群体行为的关注。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御笔硃书四大字,曰:‘今年且罢。’于是一哄而散。
白凤、阿男早收拾好钱文,向众人道谢,看的就~了。
清朝时杭州府仁和县财主袁凤宾的儿子袁绍芬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他生性好赌,与赌家沈七欠下272银圆,沈七去袁家讨债未果反挨痛打,于是在袁府门口服毒自尽,围观的人群纷纷冲进去哄抢贵重物品,等袁凤宾回家时早已一哄而散了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哄】
吵闹;喧嚣。
【引证】
《说文》-鬨,斗也。从门,共声。 、 《孟子》-邹与鲁鬨。
【组词】
哄堂、 哄然、 哄堂大笑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