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1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18:00
始作俑者:字面意思是指第一个制作俑(古代用于陪葬的陶俑或木俑)的人。基本含义是指第一个做某件事或开创某种不良先例的人。通常带有贬义,指那些引发问题或不良后果的源头。
“始作俑者”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原意是指第一个制作陪葬俑的人,后来引申为第一个做某件坏事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陪葬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始作俑者”这个词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常用来指代那些引发不良社会现象的人。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责任、罪恶和后果。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成为不良后果的源头。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因为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问题,我们可能会用“始作俑者”来形容他,以此强调其责任和后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你是那黑暗的始作俑者,/ 在光明的边缘投下阴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的陶俑,象征着“始作俑者”的历史背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伤的旋律,来表达这个词的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originator of the problem”或“the instigator”,但它们没有“始作俑者”那样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始作俑者”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它不仅指代那些引发不良后果的人,还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
战国时期,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等着饿死,这等于率兽食人,这怎么能做好父母官呢?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像人形的俑来殉葬都不可以,怎么能让活生生的人饿死呢?”
1.
【始】
(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
同本义。与“终”相对。
【引证】
《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始,女之初也。 、 《老子》。注:“始者,道本也。”-无名天地之始。 、 《易·恒》。虞注:“乾为始。”-始求深也。 、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 、 《礼记·昏义》。注:“犹根也。”-礼始于冠。 、 《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方苞《狱中杂记》-始缢即气绝。 、 蔡元培《图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组词】
始卒、 始室、 始基、 自始至终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3.
【俑】
(形声。从人,甬(yǒng)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引证】
《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 《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 《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组词】
陶俑;武士俑
4.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