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1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18:46
“源源而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事物不断地、连续地到来或产生。它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和连续性,通常用来描述资源、信息、人员等的不断流入。
在文学作品中,“源源而来”常用来形容自然资源的丰富或信息的不断更新,如“泉水源源而来”或“新闻源源而来”。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描述人或物的连续到达,如“游客源源而来”。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中,它可能用来描述资金的不断流入。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源源而来”更强调连续性和无间断,而“络绎不绝”和“川流不息”可能更侧重于描述动态和流动性。
“源源而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和现代使用基本一致。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显示了其历史悠久。
在**文化中,“源源而来”常与繁荣、昌盛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富饶和不断的发展。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常用来形容国家的繁荣或企业的兴旺。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充满活力的感觉,联想到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态势。它激发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源源而来”来形容工作中的任务不断增加,虽然压力大,但也反映了工作的繁忙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灵感源源而来,笔下生花,诗篇连绵。”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或是不断涌出的泉水。听觉上,可能是连续不断的流水声或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nstantly flowing”或“unceasingly com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源源而来”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连续性,还蕴含了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果然有了此好,方士~,零零星星,也弄去了好些银子,受过了好些丹客的哄骗。
1.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
2.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