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4:0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4:03:07
词汇“强词夺正”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可能是一个误拼或误解的词汇。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汇或短语来进行深入学*。如果我们将“强词夺正”理解为“强词夺理”的误写,那么我们可以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强词夺理”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无理强辩,用强硬而不合理的言辞来争辩,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并不合理或没有根据。
“强词夺理”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合理性和逻辑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无理争辩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强调“理”和“礼”,即道理和礼貌。因此,“强词夺理”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合理交流和尊重他人的期望。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公正和缺乏尊重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强词夺理,这时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们的行为,并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和公正。
在创作中,可以将“强词夺理”融入到一个故事情节中,描述一个角色如何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从而增加故事的戏剧性。
想象一个角色在辩论中面红耳赤地争辩,声音越来越大,但所说的话却越来越没有逻辑,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强词夺理”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rgue for the sake of arguing”或“quibble”,它们也传达了无理争辩的意思。
“强词夺理”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注重理性和尊重,避免无理的争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1.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