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06:0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06:02:11
“京辇之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京城的车辇之下,比喻在京城或朝廷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与京城或朝廷有直接关系,或者处于权力的中心。
在文学作品中,“京辇之下”常用来描绘人物的身份地位,或者暗示故事背景与朝廷有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以强调某**或人物与中央政府的关联。
同义词:
反义词:
“京辇之下”源自古代**,京指京城,辇是古代帝王乘坐的车。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京城和朝廷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京城和朝廷象征着权力和中心地位。因此,“京辇之下”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能更多地被用于历史或文化研究中,用以探讨古代政治和社会结构。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庄严和神秘,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它可能唤起对古代**的好奇和兴趣。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这个成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京辇之下,风云变幻,一纸诏书,千秋功过。”
想象一幅古代京城的画面,宫殿巍峨,车辇穿梭,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这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可以增强对“京辇之下”的理解和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权力中心”或“政治心脏”可以传达类似的概念。
“京辇之下”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也提供了一种视角来审视权力和中心地位的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辇毂之下尚尔,远民冤滥,孰肯更为辨之!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辇】
(会意。从车,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本义: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輦,挽车也。 、 《周礼·乡师》。注:“人挽行。”-与其輂辇。 、 《诗·小雅·黍苗》-我任我辇。 、 《左传·庄公十二年》-以乘车辇其母。 、 《左传·襄公十年》-辇重如役。 、 《战国策·赵策》-恃辇而行。 、 《汉书·李广苏建传》-扶辇下除。
【组词】
辇车、 辇舆、 辇夫、 辇道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