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6:25
“壅蔽”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堵塞、遮蔽或阻碍。它通常用来描述某种障碍物或情况阻止了视线、信息或事物的流通。
在文学作品中,“壅蔽”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或心理状态,如“山川壅蔽”或“心智壅蔽”。在口语中,它可以指具体的物理障碍,如“道路被壅蔽”。在专业领域,如环境科学中,“壅蔽”可能指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阻碍。
同义词中,“堵塞”和“阻塞”更侧重于物理上的阻碍,而“遮蔽”和“阻碍”则可以涵盖更广泛的意义,包括视觉和心理上的障碍。
“壅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壅”意为堆积或堵塞,“蔽”意为遮盖或隐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扩展,从描述物理障碍到包括心理和信息层面的阻碍。
在**传统文化中,“壅蔽”有时被用来比喻政治上的封闭和信息的不流通,如古代的“壅蔽之患”。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信息封锁或言论控制。
“壅蔽”这个词给人一种压抑和封闭的感觉,它可能引发对自由和透明的渴望。在心理上,它可能与困惑和挫败感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施工导致道路壅蔽,影响了我的出行计划。这种经历让我对“壅蔽”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壅蔽”:
晨雾壅蔽了山谷,
心灵的窗户也被蒙上。
在这朦胧中寻找光明,
直到云开雾散,阳光普照。
视觉上,“壅蔽”可能让人联想到浓雾、茂密的森林或堵塞的管道。听觉上,它可能与沉闷的声音或静默相关,如被堵塞的管道发出的低沉声音。
在英语中,“壅蔽”可以对应于“obstruct”或“block”,但这些词更侧重于物理上的阻碍,而“壅蔽”则包含了更广泛的意义,包括心理和信息层面的阻碍。
通过对“壅蔽”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障碍,还涵盖了心理和信息层面的阻碍。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且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复杂概念都有重要意义。
1.
【壅】
(形声。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阻挡)。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壅,障也。 、 、 《淮南子·主术》-业贯万世而不壅。 、 《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而溃。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
【组词】
壅防、 壅阻、 壅淤、 壅闭、 壅肿
2.
【蔽】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遮住,遮掩。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蔽,蔽蔽小草也。 、 《广雅》-蔽,障也,隐也。 、 《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蒲蔽。 、 《管子》。注:“所以捍车马。”-乘马其蔽五。 、 《淮南子·修务》-景以蔽日。 、 《老子》-故能蔽不新成。 、 楚·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 《史记》-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阴翳蔽日。
【组词】
隐蔽、 屏蔽;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