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5:18
外来语: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并融入到本语言中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用于表达本语言中原本不存在的概念或事物。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外来语常用于表达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特征,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多样性。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外来语常用于表达时尚、科技或特定领域的概念,有时也用于显示说话者的教育水平或社会地位。 专业领域:在专业领域中,外来语常用于表达特定的技术或学术概念,这些概念在本语言中可能没有确切的对应词汇。
同义词:借词、外来词 反义词:本族词(指本语言中固有的词汇)
词源:外来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日语、汉语等。 演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语在各种语言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断丰富和改变着语言的词汇体系。
意义和影响:外来语的使用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特定文化的接受程度或偏好。
情感反应:外来语有时会给人一种新鲜感或时尚感,有时也会让人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 联想:使用外来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特定的文化、国家或时代。
经历或故事: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外来语,这些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背景。
诗歌:
在晨曦中,咖啡的香气,
法语外来语,浪漫的符号。
科技的浪潮,英语的词汇,
编织着未来的梦想。
视觉联想:看到外来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异国风情的图片,如巴黎的咖啡馆、东京的街头等。 听觉联想:听到外来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特定的音乐风格或语言的发音。
不同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外来语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语言对外来语的接受度较高,有的则较低。
理解:外来语是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体现,理解和使用外来语有助于拓宽视野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外来语提供了丰富的词汇资源,有助于更准确和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